坝上街,作为合肥老城区的重要地标,承载着几代合肥人的集体记忆。这条位于包河区、毗邻南淝河的古老街道,曾是合肥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见证了这座城市从江淮小邑到现代化大都市的沧桑巨变。从明清时期的漕运码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商品集散地,坝上街不仅是一条街道,更是合肥商业文化发展的活化石。本文将带您探寻坝上街的历史渊源、空间演变、市井文化及其在城市更新中的当代价值,解读这条老街如何成为合肥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者。
一、漕运码头的历史起源

坝上街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因位于南淝河堤坝之上而得名。作为巢湖流域重要的内河港口,这里曾是江淮地区漕粮转运的重要节点,码头桅杆如林,商贾云集。清代《合肥县志》记载此处'帆樯蔽日,百货骈臻',形成了以米市、盐市为主的商业格局。1889年李鸿章家族在此修建的'李府粮仓'遗址,至今仍能寻见当年漕运繁荣的痕迹。这一时期奠定的商业基因,使坝上街逐渐发展成为连接城乡的物资集散中心。
二、计划经济时代的转型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坝上街经历了从传统集市到国营商业的转型。1950年代成立的坝上街综合商场,成为合肥三大百货商场之一。特有的'前店后仓'模式,使这里成为日用工业品批发零售中心。改革开放初期,自发形成的'坝上街小商品市场'汇聚了江浙沪的时髦商品,日均人流量超10万人次,'要时髦,到坝上'的顺口溜广为流传。1985年建成的五层环形市场大楼,以其独特的'天井式'设计成为当时合肥的商业地标。
三、市井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坝上街孕育了独特的市井文化生态:清晨的'露水集'保留着传统赶集习俗,茶馆里评书艺人演绎着《三侠五义》,'张记油香'、'王婆豆浆'等老字号小吃传承着合肥味道。这里还是方言俚语的宝库,'坝上腔'融合了巢湖方言与码头行话。作家潘军小说《坝上街》生动描绘了这里'七十二行'的市井百态。这种自发形成的商业文化生态,体现了中国传统市集'商住混合、功能复合'的空间智慧。
四、城市更新中的保护与重生
2008年启动的旧城改造中,坝上街片区被纳入合肥'城市记忆工程'。规划保留民国时期的青砖骑楼建筑群,将原粮食二库改造为文创园区。新建的坝上街环球中心在设计中融入'码头波浪'造型元素,地下商业街通过老照片展陈讲述街道历史。这种'新旧共生'的更新模式,既满足了城市发展需求,又通过建筑符号、口述史整理等方式延续了场所记忆,为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提供了范例。
五、当代城市的文化坐标价值
今天的坝上街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合肥的城市文化符号。2016年出版的《坝上街志》系统梳理了其600年历史脉络;合肥地铁1号线特设'坝上街'站名;每年举办的'坝上街民俗文化节'再现传统商业场景。在城市品牌建设中,'坝上街'三个字承载着合肥人'敢为人先'的商业精神,其演变过程折射了中国城市从传统商业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城市人类学研究价值。
从漕运码头到商业中心,从市井集市到文化地标,坝上街的变迁史恰是合肥城市发展的微观缩影。这条街道的价值不仅在于物质空间的存续,更在于它保存的城市集体记忆和商业文化基因。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对坝上街这类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需要兼顾物质遗产保护与文化记忆传承,让老街道真正成为'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的城市文化客厅。建议通过建立数字档案库、开发文化研学路线等方式,让年轻一代更深入地理解这条老街承载的城市故事。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