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由韩国Mnet电视台制作的《Produce 48》是现象级选秀节目《Produce 101》系列的第三季,首次尝试将韩国练习生体系与日本偶像文化相结合。节目通过96名日韩练习生的竞技生存战,最终选拔出12人组成限定女团IZ*ONE。这场跨国合作不仅创造了‘48系’与‘101系’的规则碰撞,更成为观察东亚偶像产业差异的绝佳样本——从训练方式、粉丝经济到偶像价值观的深层对话。
日韩偶像体系的规则博弈

节目核心矛盾体现在赛制设计上:韩国‘实力至上’的评分标准(如A-F等级评定)与日本AKB48‘养成系’理念(强调亲和力与成长性)的冲突。例如日本选手宫胁咲良在初评级中因舞蹈不足仅获C级,却凭借舞台表现力最终逆袭。制作组通过‘定位评价’(Vocal/Dance/Rap)和‘概念评价’等环节,逐步调和两种体系对‘偶像资质’的定义差异。
文化差异的具象化呈现
日本选手的‘原石感’(如本田仁美未系统训练却自然的舞台魅力)与韩国练习生高度工业化的业务能力(如权恩妃的精准表情管理)形成鲜明对比。节目组通过‘小组对抗’环节放大这种差异——韩国组倾向于技术性编舞(如《Very Very Very》),而日本组更注重与观众互动(如《恋爱幸运曲奇》的剧场式表演)。这种对比意外催生了新的表演美学,如决赛曲《Pick Me》的樱花妹版改编。
产业模式的实验性融合
IZ*ONE的运营首次实现‘限定团+跨国分队’模式:2年6个月的活动期内同步发展日韩市场,专辑《BLOOM*IZ》采用双主打曲(韩语《FIESTA》和日语《Beware》)。其‘半日半韩’的企划思路直接影响后续跨国组合(如NIZIU、Kep1er),而日本成员回归后带动的‘逆向输出’效应(如矢吹奈子加入HKT48后团体知名度提升)更验证了文化交换的商业价值。
粉丝经济的升级迭代
节目开创‘全球投票+日本握手券’的混合应援模式:日本观众通过购买AKB48单曲获取投票权,韩国则延续短信投票。这种变现方式使决赛夜总票数突破400万,较前季增长37%。后续IZ*ONE的‘线上签名会’和‘多版本专辑’策略(日本版含剧场券、韩国版含小卡)成为跨国偶像商业化的标准模板。
作为偶像工业史上的特殊节点,《Produce 48》的价值远超一档综艺节目。它既暴露了日韩偶像产业在专业标准、训练周期、粉丝期待等方面的根本差异,也证明了文化杂交的可能性——IZ*ONE成功将‘48系’的共情力与‘101系’的舞台完成度结合,为第四代女团树立新范式。这场实验启示从业者:在全球化语境下,偶像文化的竞争力或许正来自对不同体系的创造性解构与重组。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