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多地居民报告目击不明飞行物,引发广泛关注。据目击者描述,该物体呈椭圆形,发出耀眼蓝光,以极快速度移动并突然消失。当地天文台已接到数十起报告,专家初步排除了已知飞行器和自然现象的可能性。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UFO现象的热议,也促使科学界重新审视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本文将系统梳理事件经过、科学解释和历史案例,帮助读者理性看待这一神秘现象。
事件全记录:甘肃多地目击报告汇总

根据公开报道,最早目击发生在10月15日晚8时许,酒泉市肃州区居民拍摄到发光体划过夜空。随后两小时内,张掖、武威等地相继出现类似报告。最详实的视频来自金塔县,画面显示物体呈标准椭圆状,伴有脉冲式蓝白光,飞行轨迹不符合常规抛物线。当地气象部门证实当晚无特殊气象活动,民航部门也表示该时段无异常航空器经过。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目击报告集中在河西走廊约300公里范围内,持续时间不超过3分钟。
科学视角:已知现象的可能性排查
天文专家提出几种合理解释:一是高层大气中的球状闪电,但该现象通常伴随雷暴天气;二是火箭残骸再入大气层,但航天部门确认近期无相关发射;三是新型无人机测试,但速度参数远超现有技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指出,该物体表现出的瞬时加速特征(从目测时速2000公里骤停)违背已知物理规律。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新疆也曾出现类似现象,后被证实为特殊气象条件下的光学幻影。
历史对照:全球著名UFO事件比较
将此次事件与罗斯威尔事件(1947)、凤凰城光点(1997)等经典案例对比,发现三个共同特征:多目击者印证、军方快速响应、缺乏最终结论。不同之处在于现代智能手机提供了更详实的影像证据。美国NASA最新研究显示,90%的UFO报告可归因于大气现象,但仍有约5%无法解释。法国宇航局建立的GEIPAN数据库显示,类似甘肃事件的中速(马赫2-5)、中空(平流层)目击案例占比12%,是最难解释的类型之一。
官方应对:我国UFO研究机制解析
我国于1980年成立的中国UFO研究会(CURO)是主要研究机构,采用"三级验证制":地方上报→专家初筛→多学科会诊。此次事件已启动二级响应,联合了光学、空气动力学、空间物理等领域专家。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成立的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中心也具备相关监测能力。与欧美不同,我国UFO研究更侧重航天安全角度,所有结论需经军事部门审核后发布。这种审慎态度导致调查周期通常较长,但能有效避免信息误导。
甘肃UFO事件再次证明,宇宙中仍存在众多未解之谜。在保持科学理性的同时,这类事件客观上推动了光学观测、大气物理等学科的发展。建议公众遇到类似现象时,第一时间记录时间、方位、持续时间等关键信息,并通过正规渠道上报。随着我国空间监测网络的完善,未来对异常空中现象的解析能力将显著提升。不论最终结论如何,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永无止境。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