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中苏国界东段协定》中‘海参崴租借99年’条款近年引发广泛讨论,这座俄罗斯远东重要港口的历史归属问题牵动着中俄两国民众的民族情感。本文将梳理海参崴(俄称符拉迪沃斯托克)自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以来的主权变迁,解析99年租约说法的真实性与法律依据,并探讨该话题在中俄关系中的特殊敏感性。从晚清屈辱条约到当代战略合作,这座‘东方统治者之城’的命运折射出大国博弈的复杂脉络。

一、历史溯源:从‘海参之地’到‘统治东方’

海参崴名称源自满语‘海参的港湾’,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将其与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永久割让给沙俄。俄方将其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统治东方’),逐步建设为太平洋舰队总部。值得注意的是,该条约并无租借条款,所谓‘99年租期’实为民间对1950年代中苏短暂共管旅顺港经历的误传。2015年俄罗斯公开的档案显示,斯大林曾考虑在1949年后将旅顺、大连‘返还中国’,但从未涉及海参崴主权问题。

二、法律真相:国际条约中的‘永久割让’条款

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1860年《北京条约》第1条明确规定‘两国东疆定由什勒喀、额尔古纳两河会处,顺黑龙江至乌苏里江会处,其北边地属俄罗斯国,其南边地至乌苏里河口所有地方属中国’,在法律上完成主权转移。现代中俄边界条约(1991年东段协定、2004年补充协定)均未提及海参崴归属争议,中国官方表态也始终承认俄罗斯对该地的主权。所谓‘租期99年’的说法最早见于2001年中文网络论坛,后被证实为对香港租借历史的错误类比。

三、当代价值:远东开发的‘黄金港口’

作为俄罗斯唯一的不冻深水军港,海参崴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海上贸易吞吐量。2015年起俄实施‘远东一公顷’计划吸引中国投资,但严格限制外国人购置滨海边疆区不动产。中俄在此合作建设‘滨海2号’国际运输走廊,中国货物经此转运可节省至日本、韩国的海运时间。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宪法第67条明文禁止割让领土,而中国‘十四五’规划中将黑瞎子岛(2008年部分收回)作为中俄边境合作的典范,刻意回避历史领土议题。

四、民族情绪:社交媒体时代的记忆政治

2020年符拉迪沃斯托克建城160周年纪念时,俄罗斯驻华使馆微博发文引发中国网民大规模抗议,话题阅读量超2亿。这种情绪源于三个层面:历史教育中对‘不平等条约’的强调、民间对‘故土’的情感投射,以及当代中俄实力对比变化带来的心理预期。俄方学者则担忧中国在远东的人口渗透(现约30万华人),这种相互猜忌使得任何关于‘租借’的传闻都可能触发敏感神经。

海参崴99年租约虽属讹传,但其持续发酵反映了大国关系中的历史记忆张力。在‘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背景下,中俄选择务实合作:中国获得北极航道通行权与能源供应,俄罗斯换取投资与技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理解现代国际法对历史条约的确认机制,区分情感诉求与现实政治,或许是看待此类问题时更理性的视角。未来远东开发中,经济互利或将逐渐消解历史遗留的心结。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