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就色’是中国古代官场中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指的是官员在仕途进退时所表现出的态度和姿态。这一概念源自《礼记·曲礼》,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官员的进退举止不仅关乎个人荣辱,更直接影响政治生态。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现象,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政治智慧和文化内涵。

一、概念溯源:从《礼记》到官场实践

‘去就色’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告于宗后。去国三世,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诏于国,唯兴之日,从新国之法。’这段话奠定了‘去就’礼仪的基本框架。汉代经学家郑玄注解说:‘去就,谓仕与不仕也。’随着历史发展,这一概念逐渐演变为官员在进退之际应当保持的得体态度和恰当表现。

二、表现形式:五种典型的‘去就色’

根据明代官箴书《仕学规范》记载,完整的‘去就色’包含五种典型表现:1)升迁时的‘谦退色’;2)贬谪时的‘安命色’;3)辞官时的‘坚决色’;4)复出时的‘淡泊色’;5)日常的‘中和色’。每种‘色相’都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如升迁时需三次上表辞让,贬谪时应‘容色不改’等。这些规范既是对官员品格的考验,也是维护官僚体系稳定的重要手段。

三、政治功能:权力博弈的润滑剂

在高度人治的古代社会,‘去就色’具有多重政治功能:首先,规范化的进退礼仪能缓冲权力更迭的冲击;其次,通过将个人进退仪式化,降低政治斗争的直接冲突;再者,这种‘表演性政治’为各方势力提供了体面的台阶。宋代名臣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态度,就是完美践行‘去就色’的典范。

四、文化内涵:儒家理想的政治表达

‘去就色’深刻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1)‘礼’的实践应用,通过仪式规范行为;2)‘中庸’思想的具体化,避免极端态度;3)‘忠恕之道’的延伸,兼顾君臣双方体面。这种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国特有的政治美学,将冰冷的权力运作包裹在温文尔雅的形式之中。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此有精辟论述。

五、现代启示:职场进退的智慧

虽然封建官场已成历史,但‘去就色’蕴含的处世智慧仍具现实意义:1)职业变动时保持专业态度;2)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3)把握自我展示的分寸。现代职场中,如何‘优雅转身’、‘得体进退’,依然是值得深思的课题。日本企业保留的‘退职仪式’,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古老智慧的现代延续。

‘去就色’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独特产物,既是权力运作的技术手段,也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化呈现。在当代社会,剥离其封建外壳后,其中蕴含的处世智慧和情绪管理方法仍然具有借鉴价值。理解这一历史现象,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传统文化精髓,也为现代人际交往提供了有益启示。在个人职业发展中,培养得体的‘去就色’,或许正是通往成功的重要软实力。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