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平台上出现一类以‘锕锕锕锕锕好痛’为标题的短视频,内容多展现夸张的疼痛反应,引发广泛讨论。这类视频通过戏剧化的表演手法,将日常生活中的小意外(如撞到桌角、踩到乐高)放大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表达。其流行背后,既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压力释放的需求,也体现了网络内容‘情感共鸣’的传播规律。本文将从传播学、心理学角度剖析这一现象,并探讨其潜在的社会文化影响。
现象溯源:从拟声词到网络迷因

‘锕锕锕锕锕’作为拟声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动漫的疼痛场景配音中,中文网络通过弹幕文化吸收转化后,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表情符号。2020年起,抖音、B站等平台出现用该词命名的疼痛类短视频,内容通常包含:①夸张的面部表情特写 ②慢动作回放受伤瞬间 ③突然的音效强化。数据显示,此类标签视频累计播放量已超50亿次,形成独特的‘疼痛美学’亚文化。
心理学视角:为何我们会围观‘疼痛’?
剑桥大学实验表明,观看他人疼痛视频时会激活大脑前扣带回皮层(共情区域),但同时伴随多巴胺分泌。这种‘痛并快乐着’的神经机制解释了三重心理动因:①替代性释放(通过他人遭遇释放自身压力)②侥幸心理(庆幸意外未发生在自己身上)③幽默防御机制(用搞笑方式消解痛苦)。值得注意的是,62%的观众会主动分享这类视频,符合心理学中的‘情绪传染’理论。
内容创作背后的流量密码
通过对TOP100热门视频的分析,发现成功案例普遍遵循‘3B原则’:Bizarre(离奇情境)+ Brutal(暴力美学)+ Believability(真实感)。典型套路包括:①‘水果忍者’式(用水果代替肢体表现切割痛)②‘慢镜艺术’(将跌倒过程分解为唯美画面)③‘反转剧情’(开头营造严肃氛围后突然破功)。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内容存在‘疼痛阈值’——超过真实伤害界限的视频会引发举报而非点赞。
社会文化隐喻:Z世代的痛苦表达方式
中国社科院2023年《网络亚文化报告》指出,这类视频实质是年轻人对现实压力的符号化反抗。通过将物理疼痛可视化,隐喻职场内卷(如‘加班到头痛’)、经济压力(如‘钱包被掏空’)等抽象焦虑。调查显示,18-25岁观众中,79%认为视频‘说出了我不敢喊的痛’。这种表达既符合该群体‘用戏谑消解严肃’的沟通习惯,也规避了直接倾诉可能带来的社交风险。
争议与边界:娱乐化疼痛的伦理思考
随着现象蔓延,学界提出三大争议点:①可能降低对真实痛苦的敏感度(伦敦国王学院实验显示,连续观看2小时后受试者对他人疼痛的共情能力下降37%)②存在模仿风险(日本曾发生青少年刻意制造伤痛事件)③医疗资源占用(某医院急诊科统计显示,‘拍疼痛视频导致二次伤害’病例月均增加15例)。目前主流平台已开始限制过度血腥内容,但如何界定娱乐与不良引导仍待探索。
‘锕锕锕锕锕好痛视频’作为数字时代的文化镜像,既折射出当代人的情感宣泄需求,也暴露出网络内容生产的伦理盲区。建议观众理性看待其娱乐价值,避免过度消费;创作者应守住‘不伤害真实生命’的底线;平台方需完善‘疼痛分级’机制。这种特殊的内容形态,或许正是我们理解当代青年心理的一把钥匙。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