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西北的风沙线上,山西右玉县用70年时间将森林覆盖率从不足0.3%提升到57%,创造了‘塞上绿洲’的生态奇迹。这部纪实文学作品通过21任县委书记的接力奋斗史,揭示了中国基层治理的独特密码。不同于传统的主旋律叙事,作品以鲜活的人物细节和真实的治沙数据,展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如何跨越时代延续,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动范本。

一锹一镐的绿色长征:21任书记的治沙接力赛

从1949年首任书记张荣怀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到2020年现任书记推进生态旅游,历任领导者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科学治沙’原则。书中特别记载了第四任书记马禄元在三年困难时期仍坚持‘每人每年种活三棵树’的硬指标,以及第十二任书记袁浩基发明的‘三埋两踩一提苗’植树法,使成活率提升至80%以上。这种超越任期限制的‘蓝图绘到底’精神,构成了独特的‘右玉执政传统’。

杨树背后的治理哲学:从‘对抗自然’到‘顺应自然’

作品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治沙策略,展现了生态观念的演进过程。早期‘沙进人退’时期以杨树为主的防护林带建设,到1980年代引入樟子松等混交林,再到新世纪发展沙棘等经济林,反映了几代执政者从‘人定胜天’到‘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转变。书中披露的1995年‘砍杨风波’——当第一批杨树进入衰败期时,第十三任书记顶住压力推动树种更新,体现了科学决策的勇气。

黄沙梁上的初心考场:特殊‘政绩观’的代际传承

作者通过档案挖掘发现,21任书记中有17任获得过植树造林表彰,但更多人默默无闻。书中记录的第七任书记王矩坤在调离时只带走一包树籽,第十五任书记陈小洪的‘植树日记’等细节,揭示了‘潜绩’与‘显绩’的辩证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历任书记都遵守着‘三不’传统:不砍前辈种的树、不否定既定规划、不搞‘形象工程’,这种政治生态的延续性比自然生态更值得研究。

从‘右玉精神’到‘两山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

作品最后章节将右玉经验置于国家战略维度进行解读。70年种下的1.4亿棵树,不仅改变了小气候(年均风速降低29%),更孕育出‘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2012年起,右玉模式被写入山西干部培训教材,其‘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的治理智慧,为黄土高原乃至全球干旱地区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样本。

《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的价值远超文学范畴,它用年轮记录的不只是树木的生长史,更是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能力的生动注脚。在生态文明的全球议题下,右玉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最美的政绩是看不见的绿色,最好的传承是守得住初心。这部作品提醒我们,当评价领导干部时,或许应该多问问‘你栽的树活了多少’,而非‘你修的楼有多高’。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